Logo



区域和近场区地震构造环境评价(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复杂地形)

我们公司要开20万平米的建设项目,根据规定超过10万就要做地震评估,但是评估的价位大约需要多少钱?

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确认及

地震安全性评收费项目及标准

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确认

名 称

主要作业方法

收费标准(元)

l—l

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防要求确认费

现场调查、确认场地地震地质和场地类别

2000

注:l、本收费标准为最高标准;

2、收费范围:仅限于县城(含)以上的城市;

3、对农村农民建房和小城镇建房不得进行收费;

4、民用建筑中的住宅楼必须是在五层(含五层)以上的;

5、属全额财政拨款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建筑项目免收;其他公益性建筑项目减半征收。

二、地震安全性评收费标准

(一)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分析

名 称

主要作业方法

收费标准(元)

一级工作

二级工作

三级工作

l—l

区域地震活动性分析

收集资料、编目编图、计算、分析

10000

4000

2000

1—2

区域地震构造调查与综合分析

野外调查、收集资料、编图、分析

38000

12000

8000

1—3

地震区、带划分

综合分析、边界确定、分析编图

10000

4000

2000

备注:

不含地震构造调查所需进行的勘察和样品分析费用,区域范围超过半径150公里圆形区域范围时比照收费。

(二)近场场区地震活动性与地震构造分析

名 称

主要作业方法

收费标准(元)

一级工作

二级工作

三级工作

2一l

近场区域活动性分析

收集资料、编目编图、计算、分析

6000*

3000*

1500*

2—2

近场区和场区地震构造综合分析

野外调查、收集资料、综合分析

30000*

15000*

10000*

2—3

场区断层位置确定及活动性鉴定

物探、化探、钻孔、样品测试

按有关工程勘察收费标准执行

备注:

l、*不舍重要地震参效复核费用;

2、近场区面积超过半径25公里圆形区域范围、场区面积超过2平方公里时比照增加收费。

(三)场地工程地震条件评价

名 称

主要作业方法

收费标准(元)

一级工作

二级工作

三级工作

3-1

场地勘察

现场作业

室内实验

按工程勘察收费标准执行

3-2

场地土动力性质测定

现场作业

室内实验

按工程勘察收费标准执行

3-3

场地工程地震条件评价

分析计算

综合研究

12000*

5500*

3500*

备注:*场区面积超过2平方公里时比照增加收费。

(四)地震烈度与地震动衰减关系分析

名 称

主要作业方法

收费标准(元)

一级工作

二级工作

三级工作

4—l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确定

收集资料

分析计算

17000

5000

2500

4—2

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

收集资料

分析计算

22000

6000

3000

(五)地震危险性确定性分析

名 称

主要作业方法

收费标准(元)

一级工作

5—l

地震构造法

野外调查

分析计算

30000

5—2

历史地震法

收集资料

分析计算

25000

5—3

综合评价

分析计算

综合评价

9000

备注:不含相关的勘察和样品分析费用。

(六)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

名 称

主要作业方法

收费标准(元)

一级工作

二级工作

三级工作

6—l

潜在震源区划分

模型设计、综合分析

18000

7000

4000

6—2

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

模拟计算、参数选取

10000

7000

5000

6—3

地震危险性概率计算

模拟分析、概率计算

18000

10000

6000

6—4

不确定性校正

经验估计、综合计算

7000

4000

2000

6—5

综合评价

分析计算、综合分析

6000

2500

1500

(七)场地基岩地震动参数确定

名 称

主要作业方法

收费标准(元)

一级工作

二级工作

三级工作

7—1

基岩反应谱衰减关系确定

收集资料、衰减

系确定、计算分析

15000

4000

2500

7—2

基岩目标反应谱和形状函数确定

形状函数设计、分析计算

13000

4000

3000

7—3

基岩加速度时程

计算分析

4000

2000

1500

备注:

l、基岩反应谱及形状函数确定一个场点、水平向一个概率水准为计价单位;

2、基岩水平向加速度时程以一条为计价单位;

3、竖向地震动参数靛在此基础上增加20%。

(八)地震小区划综合分析

名 称

主要作业方法

收费标准(元)

8—1

地震动小区划

综合分析、地震模

拟计算分析、编图

8000

8—2

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

综合分析计算、编图

10000

备注:以50平方公里为计价单位,不含基础工作。

(九)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名 称

主要作业方法

收费标准(元)

一级工作

二级工作

三级工作

9—1

地震地质灾害评估

现场调查、综合分析

18000*

12000*

8000*

备注:

1、地震地质灾害是可能因地震影响引起的湖涌、滑坡、地裂缝、崩塌、砂土液化、软土震陷等。

2、*以一个场地、一种地震地质灾害为计费单位。

3、不含钻孔、物探、样品分析等基础工作。

(十)震害预测

名 称

主要作业方法

收费标准(元)

10—1

建筑物

收集资料、现场调查、计算、综合分析

单体:l元/平方米

群体:0.5元/平方米

10—2

构造物

收集资料、现场调查、建模、计算、综合分析鉴定

根据工作内容双方协商

10—3

生命线工程

备注:不含地震危险性分析等基础工作。

(十一)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

名称

主要作业方法

收费标准(元)

一级工作

=级工作

三级工作

11一l

计算模型及模型参数确定

软件调试、收集资料、分析计算

12000

5000

4000

11—2

场地地震动效应分析

收集资料、分析计算

15000

4500

2500

11—3

地震动参数与场地相关反应谱确定

分析计算

13000

5000

4000

11—4

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

分析计算综合评定

15000

4500

3500

11—5

设计加速度时程

计算分析

4000

3500

1500

备注:

l、平坦场地的地震动效应研究、地震动参数与场地相关反应谱确定及场地设计地震参数确定以一个场点、水平方向、一个概率水准为计价单位;存在局部地形影响的非平坦场地及介质横向不均匀性的较大场地,按3倍收费。

2、设计加速度时程以一条为计价单位。

3、大型桥梁、高层建筑等需要在同一场点多个层位提高地震参数的工程收费根据工程量议定。

4、场地竖向地震动参数确定按收费标准增加20%计收。

(十二)抗震性能鉴定

名 称

主要作业方法

收费标准(元)

12--1

建、构筑物

收集资料、现场调查、测试、计算、综合分析

不进行现场测试的5000元起价,每平方米2元;现场进行仪器测试的10000元起价,每平方米2.5元

(十三)辅助工作与评审

名 称

主要作业方法

收费标准(元)

一级工作

二级工作

三级工作

13--1

辅助工作

编写报告、清绘图件、报告打印复印、装订

15000

8000

6000

13--2

工作成果评审

省级评审

10000

8000

5000

国家级评审(含省级评审)

35000

25000

15000

备注:l、评审费包括:差旅费、会议费、专家评审费、资料费等;

2、评审费由评价单位收取后上缴省地震安全性评价委员会办公室。一级工作、二级工作中的大城市地震小区划先进行省级评审,再上报国家级评审。其余二、三、四级工作原则上进行省级评审。

(十四)其他

名 称

主要作业方法

收费标准(元)

14—1

四级工作地震烈度复核

野外调查、收集资料、计算、综合分析

40000

14—2

场地活动(能动)断层评价

野外调查、钻孔勘察、样品测试、综合分析

双方协商

14—3

场区1/5万地震构造填图

野外调查、综合分析、编图

8500元/平方公里

14—4

精密磁测剖面

野外勘测、计算、综合分析

测线小于3公里(含3公里)时为:9000元;超过部分按每公里2500元计收。

14--5

精密磁浏网

野外勘测、计算、综合分析

4000 元/子网(20×50M2)

14---6

断层气汞探测剖面

野外勘测、计算、综合分析

测线小于3公里(含3公里) 为:9000元;超过部分按每公里2500元计收。

14—7

炭14测试

室内测试

600

14—8

热释光测龄

室内测试

900

14—9

地质雷达探测

现场工作、计算、综合分析

根据工作内容双方协商。

14—10

地质CT成象探测

现场工作、计算、综合分析

深度0—20米 17 元/条

深度21—33米 21元/条

深度34—50米 27元/条

深度51—80米 35元/条

深度80米 双方协商

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内容与步骤是什么?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跨越了地震学、地震地质学和地震工程学等学科,以地震的源、传播路径、场地条件三方面的地震环境为基础,从工程角度去研究地震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及地震发生以后的传播、衰减规律和场地地震效应,确定建设工程所需的地震动参数,具体评价内容可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综合分析;近场和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综合评价;场地工程地震条件研究;建立地震烈度与地震动衰减关系;地震危险性确定性分析;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区域性地震区划工作;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和地震地质灾害评价;地震小区划。大致的工作步骤为:

1)首先根据地震地质构造资料、地球物理资料和地震资料,估计工作区内的未来地震活动性。

2)再根据地震烈度和地震强震记录资料得到本区的地震烈度和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估计场地的地震基本烈度和基岩地震动参数。

3)最后再根据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估计场地条件对地震动的影响,估计场地土层地表、不同深度的地震动参数和地震地质灾害。对于一个地区,则应再根据此地区多个场点的结果,给出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等值线图和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图,合称为地震小区划图;对于跨越活断层的工程,还要估计此断层可能产生的位错。

 区域环境工程地质评价

4.3.1 区域稳定性分析

黄河三角洲是在基底构造甚为破碎、济阳凹陷的一个次级负向构造单元上发育形成的。由于区内东北部位于北西向的燕山——渤海地震带及北东向的沂沫断裂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因而与新构造运动有关的构造地震异常活跃。据山东省地震局1985年10月布设的东营—垦利、陈家庄—河口的现代形变及牛庄—新刁口的两次a径迹测量结果,埕子口断裂、孤北断裂、陈南断裂、胜北断裂和东营断裂的现代活动都有显示,说明区内的区域稳定性较差。区内新生代以来的断裂活动表现为具有继承性脉动活动的特点。尤其是5号桩,桩西至海港一带位于上述两条活动断裂地震带的交汇复合部位,新生代以来断陷幅度最大,历史上曾发生过3次7~7.5级地震,区域稳定性差。根据以上的地震预测,影响烈度一般都在Ⅶ度以上,5号桩一带为Ⅷ度。根据我国建筑规范规定,一切建筑物都应设防加固,以保安全。

区内饱和砂土、饱和粉土具有液化的宏观条件。在历史地震发生时,曾有喷水冒砂、地面裂缝等现象发生。其液化程度受以下因素影响区域和近场区地震构造环境评价:土的颗粒特征、密度、渗透性、结构、压密状态、上覆土层、地下水位埋深、排水条件、应力历史、地震强度和地震持续时间等。

由于黄河三角洲地质体物质组成主要是粉砂,且孔隙度较高,加之形成期堆积速率快,造成地质体中含水量高。随着时间推移,在上覆沉积物挤压下,孔隙中水逐渐被挤压,造成地质体压缩,导致地面下沉。根据1988年在黄河海港地区实测,该地区压实下沉速率可达6cm/a,因此由于地面下沉所引起的海面相对上升则更加剧区域和近场区地震构造环境评价了海岸侵蚀。

另外,近几十年来的人为活动加剧了本区地面沉降的发展,如区域和近场区地震构造环境评价:建筑地基承载力不足引起的土体压缩,地下水、石油、卤水的开采所引起的含水层、储油层压缩等。

由此可见,黄河三角洲地区环境工程地质问题颇多,本节将对直接影响东营市经济发展和规划的地表下25m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工程地质性质的区域性变化等进行深入研究。

4.3.2 土体的工程地质分类及工程地质特征

区内小清河以北为黄河三角洲平原,小清河以南多为山前冲洪积平原,基岩埋深在数百米以下,表层均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鉴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地基持力层一般均在15m以上,一般中高层建筑物持力层一般在25m以上的特点,下面仅以0~25m的土体为对象,进行分析和研究(图4-6)。

图4-6 地表土体类型示意图

1.土体的岩性与结构特征

(1)土体岩性分类

区内0~25m深度内的地层多为第四系全新统地层,其沉积环境受黄河和海洋交互或共同影响,形成了以细颗粒为主的地层。所表现出的岩性以粉土最为广泛,其次为粉质粘土、粉砂、粘土,局部有细砂,其主要岩性特征见表4-6。

表4-6 黄河三角洲0~25m地层岩性分类及主要特征表

(2)土体结构特点

区内土体结构无单层结构,多为多层结构,(多层结构是指一定深度内由3层或3层以上的地层构成),这也是区内的沉积环境所决定的,该区濒临渤海,是河流的最下游段,河道游荡较频繁,古地貌特点反复变化,携带泥、砂的水动力特点也随之变化,因此,区内一般无巨厚的单层岩性沉积。

2.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1)山前冲洪积平原区土体工程地质特征该区地面下25m的沉积物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洪积(

)物,岩性以土黄—灰黄色粉质粘土、粉土为主,古河道带有粉砂、细砂分布,湖沼相沉积的灰黑色淤泥、淤泥质土比较少见。土层物理力学性质较好,承载力较高。

(2)古黄河三角洲区土体工程地质特征该区地面下25m的沉积物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海积、湖沼相沉积(

),上部多以土黄色—褐黄色粉土、粉质粘土为主,古河道带有粉砂分布;中部多有灰黑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分布;局部有粉砂分布,下部以土黄色粉土、粉砂为主。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在水平和垂向上均有较大的变化,局部有小片的软土和高盐渍土分布。

(3)现代黄河三角洲平原区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该区地面下25m的沉积物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海积物(

),上部多以土黄—灰黄色粉土、粉质粘土;中部为灰黑色粉质粘土或淤泥质土,具腥味;下部多为浅灰色粉砂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在水平和垂向上均有较大的变化,软土分布面积较大,盐渍土呈片状分布,为弱—中等盐渍土。

3.地表下0~25m土体物理力学指标的变化规律

(1)古黄河三角洲区的物理力学性质总体上好于现代黄河三角洲,这正是由于现代黄河三角洲的成陆时间晚于古黄河三角洲,其自重固结的程度差于前者。

(2)无论是古黄河三角洲区还是现代黄河三角洲区各类岩性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显示出一个较明显的规律,即从地表向下随深度的增加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以较好—较差—好发生变化。一般较差的深度段在5~10m和10~15m。这一变化规律也与区内的沉积环境相吻合,力学指标较差的深度段为1855年黄河改道以前沉积的冲湖积、冲海积相为主的地层。

4.3.3 天然地基承载力、饱和砂土液化及软土与盐渍土

1.天然地基承载力

黄河三角洲地区基土承载力在不同位置、不同层位均有较大变化,从小于80kPa到大于300kPa。天然地基承载力指自地表算起的第一层或第二层基土(当第一层厚度小于3m,且第二层基土承载力高于第一层时,取第二层承载力数据)的承载力。区内天然地基承载力可分为4个等级(表4-7),其分布与变化规律与地貌单元有较密切的相关关系(图4-7)。

(1)承载力低区(fk<80kPa)的分布

① 呈条带状分布于现代黄河三角洲工程地质区内。如利津县虎滩乡西南—河口区义和镇南部、河口东南孤河水库—渤海农场总场北以及现代黄河入海口北侧等地,以上各地带多为1855年以后成陆,且位于滨海低地或洼地内,排水条件差,自重固结程度低。

表4-7 天然地基承载力分区特征表

② 呈小片状分布于古黄河三角洲平原区。如东营区胜利乡南部,利津县王庄乡南部等。

(2)承载力较低区(80≤fk<100kPa)的分布

① 沿海岸线分布,宽度不一。

② 沿黄河泛流主流带边缘、前缘和洼地展布。如利津县大赵乡—虎滩—罗镇—河口区一带、集贤乡—渤海农场总场、孤北水库北部、利津前刘乡—东营区西城,以及东营区龙居乡—西范乡一带。

(3)承载力中等区(100≤fk<120kPa)的分布

① 分布于决口扇的顶部及缓平坡地区。如利津县南宋—北宋—明集,东营区龙居乡—油郭乡—六户镇—广饶县丁庄乡以及胜坨乡—高盖乡等地。

② 分布于现代黄河三角洲顶点附近。如宁海乡—汀河乡、宁海乡—傅窝乡一带。

③ 分布于现代黄河三角洲北部、东部。如河口区新户—刁口乡、孤东水库—五号桩、垦利县建林乡—孤东水库、建林—西宋乡。

(4)承载力较高区(fk>120kPa)的分布

① 分布于古黄河三角洲的南部。如牛庄—陈官—小清河一带。

② 分布于小清河以南的山前冲洪积平原区。

③ 零星分布于近代黄河三角洲平原区的地势较高处。

2.饱和砂土液化

砂土液化是指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松散的饱和砂土,受到震动时有变得更紧密的趋势。但饱和砂土的孔隙全部为水充填,因此,这种趋于紧密的作用将导致孔隙水压力骤然上升,而在地震过程的短暂时间内,骤然上升的孔隙水压力来不及消散,这就使原来由砂粒通过其接触点所传递的压力(有效压力)减少,当有效压力完全消失时,砂层会完全丧失抗剪强度和承载能力,变得像液体一样的状态,即通常所说有砂土液化现象。

区内的饱和砂土、饱和粉土具有液化的宏观条件,在历史地震发生时,曾有喷水冒砂、地面裂缝等现象发生。其液化程度受以下因素影响:土的颗粒特征、密度、渗透性、结构、压密状态、上覆土层、地下水位埋深、排水条件、应力历史、地震强度和地震持续时间等。

液化判别就是根据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他工程地质条件,对土层在地震过程中发生液化的可能性的判别。国家标准《建筑基础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中规定了饱和砂土、饱和粉土的液化判别方法,在对区内饱和砂土、饱和粉土的液化判别时,即依照了前述规范提供的方法,在液化势宏观判定的基础上,采用了原位测试资料——标准贯入试验进行了液化临界值和液化指数的计算。根据液化指数对地基液化等级的划分见表4-8。区内液化砂土的分布规律见图4-8。

(1)严重液化区

① 分布于现代黄河三角洲顶点,向北向东呈扇形展布的黄河泛流主流带的中上游部位,主要在陈庄镇—六合乡、虎滩乡—义和镇一带。

图4-7 天然地基承载力分区示意图

表4-8 地基液化等级表

② 零星分布于废弃河道带和决口扇,如下述地带:东营区永安乡—广北水库一线,呈条带状分布,为废弃河道带;利津县店子乡—前刘乡,呈片状分布,为决口扇的中部;东营区史口乡附近、东营区六户镇西侧、河口区新户乡东北等地。

该区内的饱和粉土、饱和粉砂颗粒均匀,粘粒含量低,沉积厚度较大,形成年代新,固结程度差,因此是最易发生液化的地区。

(2)中等液化区

① 分布于较大的决口扇及决口扇前缘坡地地带,利津县城东—明集乡—大赵乡、东营区胜利乡—董集乡—油郭乡一带。

② 分布于黄河泛流主流带或其边缘地带。宁海乡—垦利县城;陈庄镇—傅窝乡;渤海农场总场东—建林乡—新安乡;义和水库南—河口区。

③ 在滨海低地带内有零星片状分布,五号桩及以东地区;刁口码头东北—孤北水库北部;新户乡以西及以北的近海地带。该区一般位于严重液化区的外围及决口扇顶部位或零星分布于小规模的黄河主流带,饱和粉土、粉砂的粘粒含量较低,固结程度较差,因此是较易发生液化的地区。

(3)轻微液化区

① 分布于古黄河三角洲泛滥平原及决口扇边缘,如下述地带:利津县南宋乡—北宋乡;东营区龙居乡—广饶县陈官乡—丁庄乡。

② 分布于现代黄河三角洲的非黄河泛流主流带区,如下述地带:利津县王庄乡—垦利县胜坨乡;利津县集贤乡—垦利县城东部;河口区太平乡—义和水库。

该区粉土、粉砂的沉积厚度较小,粘粒含量较高,因此液化程度较轻。

(4)非液化区

① 分布于工作区小清河以南的山前冲洪积平原,该区地下水位埋藏深,水位以下的饱和粉土,粉砂密实程度较好,因此不易液化。

② 分布于沿海地带的滨海低地,该区除河口相沉积外,地层粘粒含量较高或以粘性土为主,因此不易液化。

3.软土与盐渍土

(1)软土

软土一般是指天然含水量高、压缩性大、承载力低的一种软塑到流塑状态的粘性土。如淤泥、淤泥质土以及其他高压缩性饱和粘性土、粉土等。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处渤海之滨,具有软土的沉积环境,钻探资料亦证明,区内呈片状分布着软土。

① 软土的划分标准

本次划分软土时采用如下方法:当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并且厚度大于0.50m,将其确定为软土:承载力标准值fk<80kPa;标贯锤击数N63.5≤2;静力触探锥头阻力qc<0.5MPa;流塑状态。

② 软土的空间分布

软土主要分布于区内的东北部滨海地带、河口—刁口码头一带。利津县罗镇—黄河故道西、垦利县下镇乡东部,另外在利津县明集乡—广南水库一线呈不连续片状、碟状分布。

③ 软土的成因及主要物理力学性质

区内的软土具有两种成因:①烂泥湾相沉积:在历次河口的两侧,沉积的以细粒成分为主的土层,一直处于饱和状态,排水固结过程进展缓慢,所以土的力学性质很差。颜色以灰褐色为主,流塑态,土质细腻,岩性以粉质粘土为主,夹粉土和粘土薄层。②滨海湖沼相沉积:颜色以灰—灰黑色为主,有机质含量较高,具腥臭味,为淤泥或淤泥质土。

图4-8 地基砂土液化分区示意图

表4-9 软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从表4-9中可以看出:区内软土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承载力低的特点,在荷载作用下变形较大,对建筑物极为不利。因此,在工程建设规划时,应尽量避开有软土分布的地区。在无法避开软土的建筑物,应对区内的软土有足够的重视,采取一定的处理措施,对于一般工业民用建筑可采取粉喷桩法进行处理,对于高层重型建筑物应采取深基础,如沉管灌注桩等,以避开软土的不利影响(图4-9)。

(2)盐渍土

当土中的易溶盐含量大于0.5%,且具有吸湿、松胀等特性的土称为盐渍土。区内的盐渍土为滨海盐渍土,按含盐性质则大部分属氯盐渍土,局部为硫酸盐渍土,盐渍土按含盐量可分为弱盐渍土(0.5%~1%),中盐渍土(1%~5%)、强盐渍土(5%~8%)和超盐渍土(8%),区内的盐渍土主要为弱盐渍土,局部地段有中盐渍土(见图4-10)。

4.3.4 工程地基适宜性评价

工程建筑地基适宜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达到评价结果清晰简洁、合理反映出区内建筑适宜性等级的目的,选用了专家聚类法(亦称总分法)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为:首先拟定评价因子,对各评价因子量化、分级并给定各级别的标准分,其次用傅勒三角形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然后计算各勘测点单项因子分值和总分值,再按各点的总分值进行分区。最终的评价结果见表4-10、4-11、4-12、4-13。

图4-9 软土分布示意图

图4-10 盐碱土分布示意图

表4-10 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适宜性评价方案(评价深度10m)

① 沉降因子

式中:Mi——土层i的厚度;Zi——土层i的埋深;eli——土层i的天然孔隙比。

② DⅠ——山前冲洪积平原;DⅡ——古黄河三角洲平原;DⅢ——现代黄河三角洲平原。

表4-11 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适宜性评价分区说明表

表4-12 高层重型建筑物地基适宜性评价方案(评价深度25~30m)

表4-13 高层重型建筑物地基适宜性评价分区说明表

一般建筑、高层建筑物地基适应性评价分区见图4-11、4-12。

图4-11 一般建筑物地基适宜性评价分区示意图

图4-12 高层建筑物地基适宜性评价分区示意图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原则与方法

按照自然环境结构的一致性,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对策的一致性以及保持行政区划完整性的原则。运用最短距离法系统聚类的数学方法,选取指标时,既充分考虑到大区生态环境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又顾及亚区间的差异性和亚区内的一致性,并遵循充分反映地质环境问题和可操作性原则。

按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全省可划分为鲁东丘陵地质环境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地质环境区和鲁西北平原地质环境区3个大区。

一、评价目的与原则

本次评价是进行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评价工作区地质环境条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适宜性。从理论上说,全面评价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地质环境条件好坏,应包括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有利的是地质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等,不利的则是各种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当前环境地质学科研究的重点是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即着重研究与地质环境恶化有关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的产生、发展和防治。所以本次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主要是从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不利影响方面,即从区域地质环境的劣势方面,按照“无问题(灾害)即优良”的原则进行评价。

二、评价方法的确定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是涉及多层次、多种因素的评价问题,分级界线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故采用模糊数学方法评价较为合理,其中模糊综合评判法已广泛应用于环境评价领域。

一般来说,地质环境质量取决于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区域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人类工程活动这3个方面,这是反映地质环境质量的第一层次因子,是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一级指标。地形地貌、海水入侵、地下水超量开采等是反映地质环境质量的第二层次因子,是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二级指标。由于评价指标存在等级划分,不同层次因子的作用和地位不同,所以本次评价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

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是把评价指标分成2个等级,首先对二级指标进行综合评判(二级评价),然后在二级评价的基础上再对一级指标进行综合评判(一级评价)(图4-3)。

图4-3 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程序图

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能正确评价各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整体协调和动态发展的特点。

三、评价指标及运算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正确选择评价因子是真实地揭示地质环境质量优劣的前提和基础,评价因子体系是由若干个因子组成的层次分明的有机整体,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一般应满足:一级评价3个因子,二级评价10个因子(图4-4)。

图4-4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因子层次结构图

通过对评价因子进行筛选和优化,选取主要的影响和制约因子,剔除相互关联度较大的因子、对评价结果贡献较小的因子和在指标确定中不容易受控的因子,经过充分筛选、优化后确定相应因子,并进行指标分级。

由于全省地质环境特征差别较大,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千差万别,所以不同的地质环境区应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而且不同的地质环境亚区中指标的选取也应有所区别,应根据各亚区地质环境特征具体确定。

(二)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分级体系

1.评价指标构成和量化分级标准

不同地质环境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构成和量化方法见表4-12,其中不同的地质环境亚区在区域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二级评价因子的选择上应有所不同,根据主导因素原则,不同的地质环境亚区应选取相应的主导因子指标组合。

2.评价指标量化分级体系

首先根据山东省地质环境特征,将全省地质环境质量分为5级,即优等(Ⅰ)、良好(Ⅱ)、中等(Ⅲ)、较差(Ⅳ)、差(Ⅴ)。

地质环境质量分级主要考虑了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区域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和人类工程活动3个方面,建议的评价标志为:

地质环境质量优等区———地质环境背景条件良好,弱开发地区,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稀少,人类工程活动微弱。

地质环境质量良好区———地质环境背景条件较好,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局部分布,且强度较弱,地质环境破坏程度低。

地质环境质量中等区———地质环境背景条件中等,中等开发地区,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但发育强度较弱,地质环境破坏程度中等。

地质环境质量较差区———地质环境背景条件较差,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中等,局部地段地质环境强烈破坏。

地质环境质量差区———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差,强烈开发地区,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遍地分布,地质环境强烈破坏。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量化分级是在地质环境质量分级基础上,通过对山东省地质环境影响因素、

表4-12 评价指标量化方法及量化分级表

注:★表示该指标为必选,☆表示该指标为可选。①1亩=6.66m2。因子数据统计分析,确定因子最优和最差2个极限值,按照各评价因子对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以阈限或递减规律取值来实现量化分级。

(1)地形坡度分级

地形坡度制约着重力和流水侵蚀作用的强度,控制水土流失、崩滑流出现的概率,为地质环境质量负效应指标,随着地形坡度的增加,水土流失强度和崩滑流出现的概率会增加。在1∶25万数字化地理底图的基础上,采用MapGIS自动生成的地形坡度图,在对工作区地形坡度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5级地形坡角分级值依次为5°,8°,15°,25°,35°。地形坡度指评价单元内各点坡度的平均值,是概化的地形坡角的正切函数,所以地形坡度指标的分级值依次为0.09,0.14,0.27,0.47,0.70。

(2)区域地壳稳定性分级

区域地壳稳定性可以反映地球内力作用下的地壳形变、断裂位移、地震活动形成的地质灾害对人类和工程建筑安全的影响程度。该指标的分级采用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图中的稳定性分级,评价单元评价指标值按照区域地壳稳定性程度的不同选取1,2,3,4,5不同的指标值,为地质环境质量负效应指标,稳定性越差,取值越大。

(3)非植被覆盖率分级

植被覆盖率在一定条件下可反映水土流失强度和崩滑流出现的概率,为地质环境质量正效应指标,随着植被覆盖率的增大,水土流失强度和崩滑流出现的概率减小。为便于进行统一的模糊运算,采用植被未覆盖率(1-植被覆盖率)作为评价指标值,该指标值可通过收集资料确定,也可通过遥感影像图(ETM741)确定。在对工作区植被覆盖率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指标分级值依次为0.40,0.50,0.60,0.80,0.95。

(4)地下水补给模数分级

地下水补给模数反映地下水资源量的大小,为地质环境质量正效应指标,补给模数越大,地下水资源越丰富,地质环境条件越好。按照地下水资源补给模数图确定评价指标,分级值1,2,3,4,5依次对应于补给模数50,30~50,10~30,5~10,1~5,1(万m3/a·km2),补给模数越小,分级值越大。

(5)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密度分级

指单位面积内灾害点发育个数,为地质环境质量负效应指标。统计计算在环境地质现状图上进行,首先确定最大密度值,然后按照一定级差确定密度分级值依次为0,1,3,5,7个/100km2。

(6)海岸侵蚀速率分级

指评价单元内平均海岸侵蚀速率,为地质环境质量负效应指标。统计计算在环境地质现状图上进行,在全面分析工作区海岸侵蚀速率的基础上,确定侵蚀速率分级值依次为0,0.5,1.0,1.5,2.0m/a。

(7)浅层地下水质量分级

该指标反映浅层地下水质量好坏,为地质环境质量负效应指标,统计计算在浅层地下水质量评价图上进行,分级值1,2,3,4,5依次对应于地下水质量级别Ⅰ,Ⅱ,Ⅲ,Ⅳ,Ⅴ。

(8)海(咸)水入侵面积分级

指评价单元内海(咸)水入侵面积,为地质环境质量负效应指标,统计计算在环境地质现状图上进行,在统计区内评价单元海(咸)水入侵面积的基础上,确定海水入侵面积分级值依次为0,2,5,10,20km2/100km2。

(9)土地盐渍化程度分级

指评价单元内土地盐渍化程度,为地质环境质量负效应指标,统计计算在土地盐渍化分区图上进行,分级值1,2,3,4,5依次对应于盐渍化程度级别Ⅰ,Ⅱ,Ⅲ,Ⅳ,Ⅴ。

(10)累积沉降量分级

指评价单元内最大累积地面沉降量,为地质环境质量负效应指标,统计计算在地面沉降现状图上进行,在系统分析地面沉降区沉降对地质环境危害程度和统计分析全区地面沉降现状的基础上,确定沉降量分级值依次为200,600,1000,1600,2000mm。

(11)地下水位埋深分级

指评价单元内深层地下水最大水位埋深值,用于缺少地面沉降观测资料的地区从侧面反映沉降量的大小,为地质环境质量负效应指标,统计计算在深层地下水埋深图上进行。在综合分析研究全区地面沉降与深层地下水位下降关系以及地面沉降现状资料的基础上,确定水位埋深分级值依次为30,40,50,70,100m。

(12)土地沙漠化程度分级

指评价单元内土地沙漠化程度,为地质环境质量负效应指标,统计计算在环境地质现状图上进行,分级值1,2,3,4,5依次对应于沙漠化程度级别Ⅰ,Ⅱ,Ⅲ,Ⅳ,Ⅴ。

(13)人口密度分级

指评价单元内平均人口密度值,人口密度大小可反映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人口密度越大,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大,为地质环境质量负效应指标,统计计算在人口密度分布图上进行。在统计分析全区各评价单元人口密度情况的基础上,确定最高密度值,然后按照一定级差确定分级值依次为200,300,500,800,1000人/100km2。

(14)单位面积国民生产总值分级

指评价单元内国民生产总值,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人类技术经济活动的强弱,为地质环境质量负效应指标,该指标值越大,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越强,统计计算在国民经济分区图上进行。在统计分析全区各评价单元单位面积国民生产总值的基础上,确定最高值,然后按照一定级差确定分级值依次为10,30,50,80,100亿元/100km2。

(15)重大工程建设数量分级

指评价单元内重大工程建设数量,重大工程是指诸如重要的水利工程如调水工程、交通工程、大型工厂、大型矿山、地下水水源地等。由于重大工程建设一般均对周围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对地质环境质量造成负面影响,为地质环境质量负效应指标。确定重大工程建设数量分级值依次为0,1,2,3,4。

3.指标权值体系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是涉及多因素、多因子的综合性问题。由于各因素、因子对地质环境质量贡献大小不同,对各因素、因子具有权衡轻重作用程度的数值称权值。因此求权值的过程就是对不同因子间“重要性”程度分析过程。权重的确定有多种方法,本次评价拟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

层次分析是美国著名的运筹学专家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层次排序法(AHP法),原理简单,有较严格的数学依据,广泛应用于复杂系统的分析与决策。本次评价中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一级评价因子和二级评价因子中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因子和人类工程活动因子权值,工作程序见图4-5。

(1)选定专家组

通过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集中专家的群体智慧,对各评价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估打分。打分的标度如表4-13,得到了如表4-14、表4-15、表4-16专家打分表。

图4-5 层次分析法工作程序图

表4-13 判断矩阵标度及其含义表

表4-14 一级评价因子专家打分表

注:权重计算为w(1)=0.30;w(2)=0.40;w(3)=0.30;CR=0。

表4-15 地质环境背景二级评价因子专家打分表

注:权重计算为w(1)=0.125;w(2)=0.25;w(3)=0.125;w(4)=0.50;CR=0。

表4-16 人类工程活动二级评价因子专家打分表

注:权重计算为w(1)=0.40;w(2)=0.30;w(3)=0.30;CR=0。

(2)构造判断矩阵

设U={u1,u2,…,um}为评价因素集,A=(a1,a2,…,am)T为目标权重,uij表示ui对uj的相对重要性数值(标度值)。根据打分表,综合构造判断矩阵: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式中:m为评价因子数。

不同地质环境亚区二级评价因子选取对该亚区地质环境质量有较大影响的3个地质环境问题作为评价因子,经专家打分法确定各因子权重见表4-17。

表4-17 二级评价因子地质环境问题因子权重取值表

(3)计算重要性排序

根据判断矩阵,利用线性代数的知识,精确地求出T的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所求特征向量即为各评价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归一化后,也就是权数分配。

一般情况下,阶数较高,可用下面介绍的近似解法———方根法求算。

1)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乘积Wi,即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2)计算Wi的m次方根: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3)对向量 作归一化或正规化处理,即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则A=(a1,a2,…,am)T即为所求目标权重。

(4)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式中:(TA)i表示向量TA的第i个元素。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5)检验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或对事物认识的片面性,通过所构造的判断矩阵求出的特征向量(权值)是否合理,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和随机性检验,检验公式为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式中:CR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I为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

CI由下式计算: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式中:λmax为最大特征根;m为判断矩阵阶数;RI为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RI由大量试验给出,对于低阶判断矩阵,RI取值列于表4-18;对于高于12阶的判断矩阵,需要进一步查资料或采用近似方法,即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当CR0.1时,即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说明权数分配是合理的;否则,就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直到取得满意的一致性为止。

表4-18 层次分析法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值

由于山东省地质环境特征差别较大,不同的地质环境区各评价因子对地质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不一,所以不同地质环境区应确定不同的评价因子权重。

(三)模糊数学模型的构建

1.给出评价因素集

根据对全省地质环境质量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给出评价因素集: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式中:u1,u2,...,um代表评价指标;m为评价指标数。

2.给出地质环境质量等级集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式中:v1,v2,v3,v4,v5代表不同的地质环境质量等级。分别为:优等(Ⅰ)、良好(Ⅱ)、中等(Ⅲ)、较差(Ⅳ)、差(Ⅴ)。

3.评价因子隶属度的确定

隶属度是反映评价指标隶属于各种地质环境状态的程度,隶属度一般由隶属函数确定,隶属函数是用来定量描述评价因子对地质环境质量级别隶属程度大小的函数形式。由于影响地质环境质量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及地质环境本身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特点,目前在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中,一般对离散型因素按照专家经验给出隶属度,对于连续性变化的定量指标采用线性隶属函数、正态分布函数等,本次评价采用线性隶属函数。

针对山东省地质环境质量影响因素特征,构造半梯形分布隶属函数如下: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式中:x1,x2,x3,x4,x5为评价因子指标分级界限值;x为评价单元实际统计值。

4.建立因素评价矩阵

利用隶属函数对诸因素进行评价,其结果为评价集 的模糊子集,对于第i个因子,其评价集为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式中:i代表评价指标序号。

因 和 之间存在模糊关系 ,故单因素评价矩阵为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5.建立评价因素权重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式中:a1,a2,...,am代表m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各指标权值应满足下列关系: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四)模糊矩阵复合运算

模糊矩阵复合运算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3种:

1)“主因素突出型”,即M(∧,∨)模型;

2)“半主因素突出型”即M(·,∨)模型;

3)“加权平均型”,即M(·,+)模型。

根据不同级别地质环境评价因子对地质环境质量影响程度和特点不同,应采用不同的复合运算方法。

二级评价采用M(·,∨)模型,一级评价采用M(·,+)模型,最终形成模糊质量指数(Fuzzy Quality Index)。

二级评价通过建立单因素评价矩阵 及权值分配矩阵 ,经模糊运算可得评价结果分别为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以上三组评价结果可组合成一级评价矩阵为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一级评价因子权重向量为

A=(a1,a2,a3)

采用“加权平均型”,即M(·,+)运算方法,可求得评价结果E:

E=A×B=(e1,e2,e3,e4,e5)

最后采用下式求得模糊质量指数(FQI),该指数全面应用等级模糊向量E的信息,且在数值上具有连续性:

山东省地质环境问题研究

式中:j为等级数;k为参数,k=2,3,4,...。

这样模糊质量指数实际上反映了评价单元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FQI值越大,地质环境质量越差。

本次评价采用微机编程进行模糊运算,根据FQI值对评价区地质环境质量进行分区,分区标准为:

地质环境质量优等区 FQI=1;

地质环境质量良好区 1FQI≤2;

地质环境质量中等区 2FQI≤3;

地质环境质量较差区 3FQI≤4;

地质环境质量差区 4FQI≤5。

地震 条件下场地稳定性怎么评价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2005 (该规范有宣贯教材,宣贯教材上论述的比规范上详细) 第十二章

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教程 胡聿贤 第二十一章 二十二章

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场地地质条件分析,场地地层剪切波速测试及地脉动测试,场地土动力性能测试.工程场地附近的断裂探测分析,工程场地稳定性综合评价

断裂(层)及其活动性调查

活动断层的定义随不同国家与地区及不同学者而有所不同。目前学界尚无统一标准。断层的活动具有时代性的消长,我国地质学界和工程地震学界普遍认为,活动断层是指晚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断层。但由于各地区的地质环境不同,研究程度不同,各学科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不同,使得国内外学者对活动断层的含义和时限认识也不尽相同(徐锡伟等,2006;景彦君等,2009)。

断裂构造可能会成为CO2泄漏通道,需要对断裂构造的特征进行调查。如存在活动断裂,可能会引起地层断裂、诱发地震的危险,对CO2地下储存库危害较大,因此必须开展断裂及其活动性调查。

(一)断裂调查

1.调查方法

采用大、中、小构造相结合,遥感解译与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确定断层是否存在,然后进一步收集有关资料。当已知或怀疑有断裂时,所需的调查应包括地层和地形分析、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调查、槽探、钻孔、沉积物或断层岩的年龄测定、当地的地震调查和任何其他用以弄清运动最近发生时间的适用技术,对在照片上由遥感成像显示的一切线性地形特征等,均应进行足够详细的调查,以解释它们的成因。

断层证据主要有:

1)地貌标志(断层崖、断层三角面、错断的山脊、水系、泉水的带状分布等);

2)构造标志(线状或面状地质体的突然中断和错开、构造线不连续、岩层产状急变、节理化和劈理化窄带的突然出现、小褶皱剧增以及挤压破碎、擦痕等);

3)地层标志(地层的缺失或不对称重复);

4)岩浆活动和矿化作用(岩矿、矿化带或硅化等热液蚀变带沿一条线断续分布);

5)岩相厚度标志(岩相和厚度的显著差异)。

2.调查内容

1)断层两盘的地层及其产状变化;

2)断层面产状(直接测量、根据断层“V”字形法判定,借助于伴生构造判定);

3)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方向(主要根据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牵引褶皱、擦痕、阶步、羽状节理、两侧小褶皱、断层角砾岩等);

4)断层破碎带的宽度;

5)断层岩类型;

6)断层的组合形式(如正断层的地堑和地垒、阶梯状断层、箕状构造、逆断层的单冲型、背冲型、对冲型、楔冲型、双冲构造)。

(二)断裂活动性鉴定

1.断裂活动性鉴定对象

断裂活动性鉴定的对象是“主要断层”,一般是指:

1)区域地震构造图上有标示的区域性断层;

2)长度大于10km或大于15km的断层;

3)对其活动时代的认识有分歧,并且可能影响到场地地震危险分析结果的断层;

4)晚更新世以来有活动迹象的断层;

5)通过场址区并且与工程场址区安全性评价相关的断层;

6)与破坏性地震特别是M≥6级地震在空间位置上相关的断层;

7)与现代小震密集活动或条带状分布相关的断层;

8)可能延伸到近场区内的活动断层;

9)指向工程场地,并且可能对工程场址区安全性评价有所影响的断层。

2.活动性鉴定内容

1)断层的活动时代。断层活动时代的鉴定是判定该断层是否是发震构造,是否对场址区拟建工程产生重要影响,不能改变路由的管线工程是否采取相应的抗断措施的主要依据。

2)断层的活动性质。对于活动断层而言,其活动性质是划分相关潜在震源区并确定其震级上限的重要依据。潜在震源区范围与边界的确定,与活动断层的性质(包括产状)密切相关。在近场区发震构造评价工作中,应通过野外现场调查或采用成熟技术方法的探测,查明活动断层的活动性质,鉴别出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正-走滑断层、走滑-正断层、逆-走滑断层、走滑-逆断层等。

3)断层的运动特性。断层的运动包括“蠕滑”和“黏滑”两种特性。以地震的方式释放的能量往往只占活动断层应变积累的一部分。

4)断层分段性。断层的分段性是确定相应潜在震源区边界及其震级上限的主要依据。断层的分段性研究包括活动性分段和破裂分段两方面的内容。

活动性分段主要包括活动时代与活动性质分段。断层活动时代的差别是断层分段性活动最为显著的标志,在调查中,应当首先加以鉴别,判定“活动的段落”和“不活动的段落”。对于活动的段落,还应视工程的需要和可能性,进一步对其最新活动时代以及活动性质的差别加以细分。

破裂分段是一项难度很大,专业性更强的具有研究性的工作。由于它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只有在工程必需的情况下,可进行专题性研究。

3.活动断裂调查鉴定技术

对目标区内的活动断裂进行详细探测和定期观测,调查其规模、性质、方向、活动强度、特征、地貌地质证据及其活动规律,并初步评价各活动断层的地震危险性。调查过程中应安排槽探、浅井工作,必要时施以地球物理勘探等手段,并采集样品进行地质年代测试。

我国活动断裂调查及研究方法研究较为成熟,调查研究技术手段有地球化学异常、地球物理异常等,并且尝试给出最佳的组合方法。邓起东等(2007)指出小间距钻探和槽探是研究断层新活动的有力手段,可以揭露活动断层最新活动和古地震错动历史的最好技术,并且中国地震局《活动断层探测(DB/T15—2009)》中给出了槽探、钻孔探测的精度适用范围及技术要求,《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2005)也介绍了活动断裂调查鉴定技术。

1)进行主要断层活动性鉴定,应以地质地貌学的调查分析方法为主。在进行地质地貌调查与分析时,应注意:

①宏观人手。如断层所在地区的新构造活动背景、断层与第四纪新地层的关系、断层与地貌面的关系、断层的构造地貌特征等。

②微观取证。仅根据宏观现象说明断层的活动性是不足取信的,应选择典型地段和典型部位,通过现场调查,获得断层活动性确切的地质地貌证据。

③精细分析。对于活动断层,应采用断层地貌分析、断层活动性参数确定、古地震探槽、活动性分段、活断层填图、新年代学测定等多种技术方法进行现场调查取证,必要时进行活断层填图,详细鉴定其活动性;

④综合判定。应综合地震活动性、现代构造应力场等不同学科的资料,综合断层活动性的宏观及微观资料,进行断层活动性的综合判定。

2)断层最新活动时代的鉴定,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甚至依赖于新年代学测定技术。年代测定方法选择上应因地而异,有所侧重,同时又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测年。一般来说,对有第四纪地层出露的地区,可采用放射性碳(14C)法、释光法、孢粉分析法;对基岩地区的断层泥的测年可采用释光法、电子自旋共振(ESR)法、钾-氩(K-Ar)法和电镜(SEM)扫描法等。

3)在覆盖区,已有资料不能确定已知主要断层的活动时代时,应选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钻探和测年等手段进行勘查。隐伏断层的活动性鉴定一般应遵循以下步骤:

①进行隐伏断层位置的初步探测。根据航、卫片判读和已有的地质、地貌、化探、物探、钻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初步推测断层的位置、延伸和展布形态,然后选择适宜的探测手段,布置探测路线。

②进行隐伏断层的综合探测。在初步推测出断层的大体位置后,进一步按照先粗后细的原则,选择合适的物探或化探方法,初步确定断层位置。再进行浅层物探,如浅层地震勘探、地质雷达等,以查明隐伏断层的确切位置和断距。

③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钻探和槽探,进一步帮助确定断距、断面、断错地层及上覆地层,并采集合适的样品,综合分析其活动性。

  区域和近场区地震构造环境评价 


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