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心理健康教育国外现状分析)
大学生心里健康现状如何
大学生群体,一个看似轻松,事实上却承担巨大压力的群体,学业、生活、情感、就业多重大山的压迫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告急。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在不断警示我们,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2000年,由北师大心理系团总支、学生会倡议,十多所高校响应,并经北京市团委、学联批准,确定每年的5月25日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目的是呼吁大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并以此掀起社会关注心理健康热潮。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2002年初发生的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达到高潮。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目前的中国大学生看起来有喜有忧。喜的是,他们已有了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经营、学习、发展的能力。忧的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与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风气不断影响着原本清纯的大学校园,校园已不是一片净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集中和突出。 据了解,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每年新生入学时都要进行人格问卷调查,然后把学生分成A、B、C三类,问题比较突出的同学则归到A类,问题不大的同学归到B类,没有问题的同学归到C类。许多学校的调查结果都表明,A、B两类学生大概占全部新生的15%以上。黑龙江省一所高校统计,该校目前每周前往心理健康中心咨询的学生有二三十人。在学校每年大量的心理咨询中,来自高年级的学生大概占一半左右。大学生心理问题综合起来大体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一般性的成长心理问题,有心理障碍倾向但并不严重,这是大学生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另一类则是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成长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的问题,学习心理调试不当而出现的心理问题,情绪控制、自我认知、人格发展、意志品质锻造能力的相对较弱而造成的人际交往、恋爱、性心理等方面出现心理与行为的偏差。 专家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有着诸多原因,其中人际交往排在首位,但是性与恋爱所造成的危害却最严重。首先在人际交往上,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上的娇生惯养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使他们很少经受挫折锻炼,独立的生活能力较差,大学生活与梦想上的落差,以及同学生活上的差异,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其次在性与恋爱上,开放的校园使性与恋爱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话题,一些学生难以把握住自己,一旦出现问题可能走向极端。第三在学习上,由于从紧张的高考中脱颖而出,许多大学生到了大学就想放松一把,而昔日的高材生走到一起,一些学生没有了往昔的优势,学习压力增大。据调查,理科生的学习压力与文科学生相比较为突出。第四是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在校大学生带来新的压力。近年来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据专家预测,由于扩招生将于明年开始毕业,今后大学生就业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已经步入全面发展时期,已有三分之一的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有些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已具备相当的规模和水平。他们开展了许多诸如心理沙龙、心理交流等活动来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一批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队伍正在逐渐成长。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已经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许多高校学生自发地建立了学生心理社团,一些同学还自编自演心理剧来宣传崇尚心理健康的新潮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社会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密切配合起来,共同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能够在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学校要营造和优化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以促进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团结友爱的人际氛围,形成一个群体心理健康的大环境。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也要将国外的科学理论与我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与德育、传统文化教育和成才教育充分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我们全社会都要正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家长和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从小就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看看抖音快手上拜金的视频,就知道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了。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有 90.5%的学生是健康的, 但也有 9.5%的小学生存在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如学习焦虑、 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和自责倾向等等;从而提出应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尽快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同时需进一步重视家庭教育并特别重视女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表(身体) 轻里(心理)的现象,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少受到重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 不断深入, 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日益被人们所认识, 为此我国已明确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向 素质教育转轨的口号,学生的心理素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国外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心理学家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达到这十条标准可能并不容易,但至少做到与自己和解,给自己喘口气的机会,也许心理压力就会减轻不少。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烦恼,不只是你我的世界有坎坷。负面情绪就像是阴雨天,它来或去都再正常不过,当负面情绪出现时,找你的小伙伴聊聊天,或是做些你喜欢的事,甚至大哭发泄出来,都是有效的改善心情的方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能学到什么东西
这是一部内容丰富、文笔流畅、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教材。全书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介绍了大学生心理调适和心理咨询的操作技能以及国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和经验。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从心理健康标准与评介、成才与学习心理、交往与情感心理、人格与意志品格、恋爱与性心理、择业与创业心理、心理健康的调适、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与应用、自我觉知与心灵成长、心理健康与人才成长等角度,作了系统而又有重点的阐述,并配以从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精选出来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心理咨询个案,以便课堂教学使用。
本书的主编及参编者.均为在各高等院校长期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本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将理性知识贯串于课堂教学实践,而课堂教学又贴近并服务于这一课程的实际需要。 [1]
目录编辑
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第三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第四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价值
第二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理健康教育的一般状况
第二节 国外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第三节 国内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含义
第二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三节 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及防止方法
第四章 心理状况的形成与变化
第一节 社会环境对心理状况形成的影响
第二节 个体因素对心理状况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其他因素对心理状况的影响
第四节 高校改革对大学生心理状况形成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 成才与学习心理
第一节 学习心理是成才的保障
第二节 大学生的成才目标与学习心理的矫正
第三书 学习型社会中学习成功的心理条件
第六章 交往与情感心理
第一节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第二节 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心理
第三节 人际交往中的策略
第七章 人格与意志品质
第一节 健全人格的构成
第二节 健康人格的形成
第三节 优良意志品质与磨炼
第八章 恋爱与性心理
第一节 恋爱的心理基础
第二节 性心理的表现及其障碍
第三节 性心理健康的培养和调适
第九章 择业与创业心理
第一节 择业心理的类型及其误区
第二节 创业心理的形成及发展
第三节 创业心理的培养
第十章 心理误区的自我觉知
第一节 自我觉知的新理念
第二节 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
第三节 自我觉知是心灵成长的前提
第四节 提高自我觉知能力的方法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的调适
第一节 心理健康调适方法及适用范围
第二节 心理防卫机制的运用
第三节 心理调适方法举介
第十二章 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理论与方法
第三节 人本主义的理论与方法
第十三章 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与应用
第一节 危机干预的理论与模式
第二节 危机干预的基本步骤与技术
第三节 常见的大学生危机干预
第十四章 心理健康与人才成长
第一节 心理健康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基石
第二节 心理健康是个体成长的内在需要
第三节 让健康的心理为成才之路护航
量表(一)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
量表(二) yg性格测验
量表(三)焦虑自评量表(sas)
星表(四)抑郁自评量表(sds)
国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怎样?
国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多有实证,结合本国的经济和生活状况,跟踪大学生的心理表现,当然国内某些高校或实验室也具备了一流的设备和实验条件,但大部分还是停留在理论性研究的范畴,从长远发展来看,还是因为国内大学生基数大和中国高等教育模式决定了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