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端午节(足球端午节图片)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又名乞巧节或七巧节。
中国、韩国和日本人都会庆祝七夕,但日本人由於明治维新时改用西元,所以七夕也改在阳历7月7日庆祝。
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
农历七月十四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节,民间旧称鬼节,七月半。相传那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主的回家去;没主的就到处游荡, 徘徊於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里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度」以普遍超度孤魂,恐防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南方地区在这一天有普度的习俗。
中秋节是东亚的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不单单是华人的节庆,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日本、韩国的传统节日。
按照中国的农历,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徵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元夕或灯节,时间是每年的阴历正月十五,这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在这一天,人们要吃元宵,闹灯会,猜灯谜,提灯笼,许多地方还有放天灯的习俗。是中国民间的盛大节日之一。
在广东佛山,有元宵节的传统习俗「行通济,无闭翳」。寓意走过通济桥,就会健健康康,无闭翳。
在台湾,除了赏花灯活动及著名的台湾灯会之外,还有台湾北部的台北县平溪乡放天灯活动。另外,台湾南部的台南县盐水镇则有著名的盐水烽炮。在台湾东部的台东市,则有炸寒单爷,也是以烽炮为主,但与盐水烽炮的进行方式并不相同。
在台湾早期,有在元宵节夜里未婚的女性要偷得葱来讨个吉兆的说法。俗语说:「偷挽葱,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台湾话发音)
起源
据史籍记载,元宵节开始於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相传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一族控制了政权。吕后死后,周勃、陈平等元老奋起勘平「诸吕之乱」,拥刘恒为主,是为汉文帝。文帝博采群臣建议,精心治国,使汉帝国又处强盛。因扫除诸吕正是在正月十五,所以每年这一天的晚上,文帝就微服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以示纪念。汉文帝因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中、后这三天。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於思想,实际节日这三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春节,指农历正月初一开始的节日,是东亚许多地区传统上庆祝新的一年的节庆。并为中国大陆、澳门、香港、台湾、朝鲜、韩国、蒙古、越南、寮国、缅甸、柬埔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明治维新前的日本等地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春节的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但口头上多称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农历新年则称为「元旦」,意即一年的头一天。
中国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废阴历改以阳历纪年,曾试图禁止人民庆祝农历新年,但因民间的坚持而未果。后在袁世凯主政期间,将1月1日定为新年元旦,以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但老百性照旧「过新年」,作家们照旧写「过元旦」。「春节」一词真正广为流行还是在1949年之后。农历新年现在也被称为农历新年、旧历年。日本在明治维新时废除农历新年,并曾禁止民间庆祝。
春节在越南语称「Tết Nguyên Đán」(节元旦)、日语称「旧正月」、韩语称「설날」(即新年之意)。
春节的定义有三种:
最狭义的说法,春节仅指正月初一。
第二种说法是配合政府订定之假期,大致以除夕至正月初三为春节假期。
第三种是传统习俗上的春节,从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开始,直到新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於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一说最早在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农历的正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情况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节日的时间相信和农业劳作影响有关;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有谷穗成熟的形象。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除夕」,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夜(守岁)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一年的最后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不同时期春节的时间也不一样。夏朝为岁首;商朝为四季大祀中的冬祀。也有说古代所谓「春节」,意思是春天的节序,曾经还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有时也泛指整个春季。汉武帝时推行太阳历,才明确规定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以之为夏历新年。[1]
春节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游动。立春在2月4日或2月5日。
泼水节(Songkran Festival),4月13日至4月16日,是傣族、德昂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当日,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中国云南等地,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这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新的一年重新出发。
每年傣历六月作为一年的起始大约是中国清明后的第七天,即四月十三日至四月十六日,相当於中国的新年。
清明原为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於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由於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左右。
清明节的习俗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规模、方式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北方人重墓祭;南方人则多藉此踏青郊游。民间还有插戴柳枝、放风筝、取薪火、画蛋、斗鸡、荡秋千等活动。此习俗也流行於白族、苗族、蒙古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
由於清明节是根据节气而定的,故清明是少数与西历大致吻合的中国传统节日;清明为中国大陆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唯一根据节气而定的休假日。
现在的清明节,合并了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天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名。由於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习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提升为重要的大节日,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却有若干以变形的方式传承下来了,并保存於清明节中。
祭海节,是位於山东即墨市周戈庄内一项传统的祭海活动,其已拥有500年历史。於2004年3月18日再次举办,即墨市政府将此次活动更名为「民俗文化祭海节」。
「祭海」文化始於明朝,传说,在周戈庄西侧2.5公里外有一座黄山,山上有一个仙姑庙。在清朝末期,渔民每年出海前(农历四月初八),都要到庙里求仙姑保佑他们能一帆风顺,因此这一传统逐渐延续下来。
祭灶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被称为小年,在每年农历的腊月二十三日。
由於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一次烘烤许多保存食用。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没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粮食也没有办法食用。西方一般一个村庄只有一个面包炉就足够了,在中国必须每家都有一个炉灶。
由於每家都有炉灶,所以由此产生一个传说,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灶神(灶王爷),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具体操作方式:由於一般每家在灶台附近贴有灶神画像,有时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面目黢黑。要把旧像揭下,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还要贿赂他,用一块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画像,将灶神请回贴上。在中间这几天内,由於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祭灶节实际是中国古代世俗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映,表现普通人对皇帝及其基层官员的恐惧,以及对基层官员贿赂的风气,所谓「瞒上不瞒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员贿赂好,皇帝不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小有触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惩罚。
作糖瓜、祭灶是这一天的主要活动,从此后就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人们精神上开始放松。...
端午节,中国传统节日,日期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一般大众所接受的说法是: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但许多盛行於世的端午习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传。而且不少习俗都有驱瘟避疫的成分,因此有人据此推测:端午节源於对恶日(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瘟疫流行的月份而得名)的禁忌。此外,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和龙有关(见《端午考》)。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迎涛神祭图腾说。相传在古代的中国南方有个少数民族(大概在今天的浙江、上海一带)自认为是龙的传人,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举行祭图腾仪式,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他们把食物裹在树叶里或者装在竹子里,投到江里面去。后来他们还有在这天扒著独木舟拜访亲朋好友的做法。高兴时就即兴举行独木舟赛,慢慢地就演变成今天过端午节这种习俗。
腊八节又称「腊八」 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在中国,有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
因相传这一天是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为祭祀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各寺院在这一天都要念经,煮粥敬佛,即腊八粥。清代,雍和宫的腊八盛典极为隆重。雍和宫内有一口直径为2米,深1.5米的古铜大锅,重约4吨,专用熬腊八粥。腊月初一起,皇宫总管内务府派司员把粥料和干柴运到雍和宫。
粥料品种繁多,有上等奶油、羊肉丁和五谷杂粮以及各种乾果等,到初五晚准备就绪,初六皇帝派大臣会同内务府总管大臣,率领三品以上官员及民夫到庙里监督称粮、运柴。初七清晨,皇帝派来的监粥大臣下令生火,并一直监视到初八凌晨,粥全部熬好为止。这时皇帝派来的供粥大臣率领官员开始在佛前供粥,宫灯照耀、香烟袅袅、古乐齐鸣、众喇嘛进殿念经,随后把粥献给宫廷,同时装罐密封,用快马送往承德行宫和全国各地。直到天亮以后舍粥完毕,盛典才告结束。
据史料记载,每一锅粥用小米12石,杂粮、乾果各50公斤,乾柴5000公斤,共熬6锅。第一锅供佛,第二锅献给皇帝及宫内,第三锅给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锅给文武官员和封在各省的大官吏,第五锅分给雍和宫的众喇嘛,第六锅作为施舍。
端午节除了中国,还有哪些国 家过端午节?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在晋代足球端午节的《荆楚岁时记》上就有关于端午节的记载。后来足球端午节,端午节才逐渐传到韩国、日本以及其足球端午节他国家。
朝鲜--端午节这天有用艾蒲的习惯。不同的是,中国是挂艾叶、插菖蒲、或饮雄黄、菖蒲酒;而朝鲜是吃艾饼,洗菖澡。他们不是祭屈原,而是用艾饼、松皮饼祭祖先。他们不是竞龙舟,而是摔跤、打秋千
日本--与足球端午节我们中国的习俗差不多:插艾草、吃粽子。沿海也要举行类似赛龙舟的活动,叫“相会”“爬龙”,有男孩的家庭,还要挂鲤鱼旗,期望儿子“鲤鱼跳龙们”。
新加坡--在端午节这天举行全国龙舟大赛。端午节前后,新加坡的东海岸公园会举行精彩的龙舟邀请赛,来自世界各地的龙舟队伍云集于此,一较高低。
美国--从1979年开始,在波士顿儿童博物馆举行一年一度的波士顿龙舟会,并逐步形成了美国传统的文化节日。美国龙舟协会负责人透露,从旧金山、纽约到沿密西西比河周围的很多地方,都有人专门组建了龙舟队,目前共有400多支。
韩国端午祭--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按照传统风俗,在端午这一天要吃“艾子糕”,喝益仁汁,妇女们用菖蒲汤洗头发或饮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妆,称为“菖蒲妆”。士大夫人家的门柱上贴朱砂符借以避邪,君臣之间要互赠端午扇表示祝贺。现代韩国的端午活动丰富多彩,通常要持续20多天,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这些都是极具韩国地方特色的。“江陵端午祭”是韩国江陵市市民祈求丰收和安康的大型民俗活动,也是韩国端午活动的典型代表。
越南--吃粽子求五谷丰登。越南也是在阴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他们的主要内容是吃粽子、端午驱虫。父母会给孩子们准备很多水果、身上戴五彩线编织的吉祥符,大人们会饮雄黄酒,并在小孩身上涂雄黄酒驱虫。而且,越南人认为,吃粽子可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俄罗斯--举办大型龙舟赛。2004年中国农历端午节前夕,别开生面的比赛--端午龙舟大赛在俄罗斯拉开战幕。这次有趣的比赛共有60支队伍、600多名划船手参赛,龙舟赛的路程为250米。这是俄罗斯有史以来第一届龙舟大赛。
现在,马上就是端午节了,工作忙碌的你,可以给亲朋好友送束鲜花聊表心意,网上订花可以去“送花网”看看,这里的鲜花都很不错哦!
哪些国家有端午节?其他国家怎么过端午节的
除了中国外,端午节也是很多国家的节日,那么哪些国家过端午节呢?
1、韩国
韩国的端午活动丰富多彩,通常要持续20多天,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这些都是极具韩国地方特色的。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江陵市市民祈求丰收和安康的大型民俗活动,也是韩国端午活动的典型代表。据韩国学者考证,江陵端午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
2、日本
日本的端午节定在公历5月5日,是日本的法定节假日。据称因日语中“菖蒲”和“尚武”谐音,这一天也成为日本的 “男孩节”(儿童日)。这一天,日本有男孩子的家庭都要挂上鲤鱼旗,迎风起舞的各色鲤鱼旗乃街头一景。鲤鱼被日本人视为力量和勇气的象征,寄托了父母盼孩子像鲤鱼那样健康成长、勇敢坚强的希望。
日本人在5月5日这天也吃粽子,但据称是平安时代从中国传入日本的粽子如今已大不相同,日本粽子用箬叶或菰叶包裹米粉制成,成锥形,俗称为“茅卷”。
3、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种族、多宗教的国家,华人有600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在马来西亚的华人社区,每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假日,因为每个节日都有特殊的意义,而他们也需要通过特殊的仪式来表达,活动在马来西亚是无论老少都一起参与的,节日的气氛很浓厚,尤其是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也一定会有赛龙舟。
在马来西亚有很多的会馆,他们都会派出自己的代表去组队,参加赛龙舟。当地人也喜欢吃粽子。他们吃的粽子,特点是个头大,除鲜肉粽、火腿粽外,、豆沙粽、椰蓉粽等,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4、新加坡
新加坡华人都知道端午节,每当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到来时,人们总不会忘记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前后,新加坡的东海岸公园会举行精彩的龙舟邀请赛,来自世界各地的龙舟队伍云集于此,一较高低。
新加坡人都很爱花,每当有客人来访时客人都会送上几束花,而且还会端来花汁浸染的粽子请客人来品尝。这种花汁粽子是用绿叶包成多角形状,只有鸡蛋那么大小,展开绿叶后面的粽子是由花汁染成淡绿色的米粉精而成的,色泽诱人,吃起来味道清香可口。
5、朝鲜
朝鲜,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也过端午节。农历五月,是朝鲜农民收获大、小麦和进行水稻中耕除草的季节。他们的端午节,实际是农忙期间农民的一个愉快的传统休息日。端午节这天,人们要带着初夏的珍贵物品—艾饼和松皮饼去祭奠祖先,以示对已故亲人的缅怀。
这一天,女孩子用菖蒲汤洗澡、洗头发,用菖蒲根作簪子插在头上。过去,刚结婚的新娘还要戴上用各种野花装饰的花冠,并插上菖蒲簪子。现在,这种习惯已经少见。朝鲜人过端午节,还有忙于自制各式扇子的习俗。自制的折扇、团扇可赠送亲友。这种传统习俗对于朝鲜手工艺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此外,节日期间人们还开展摔跤、荡秋千等传统民间体育活动。
6、泰国
在泰国,端午节在当地华人保留至今的中国传统习俗里应该算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日了。在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的这一天,泰国的华人华侨们也会用自己的方式庆祝端午节的到来。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泰国的粽子既有单个儿大大的,也有小巧玲珑的串成一串儿的,粽子的馅儿主要是粘米加肉的,这跟中国南方的粽子有些相似。
在这里,每逢中国的传统节日,孔子学院、孔子课堂都会举办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借以传扬中国文化,同时激发泰国学生学习中文的兴趣。
7、越南
越南也是在阴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他们的主要内容是吃粽子、端午驱虫。父母会给孩子们准备很多水果、身上戴五彩线编织的吉祥符,大人们会饮雄黄酒,并在小孩身上涂雄黄酒驱虫。而且,越南人认为,吃粽子可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越南粽子种类丰富,有虾、瘦肉、蛋黄馅咸粽,也有椰丝、红豆馅甜粽,有菱形粽、棒形粽和方形粽。爱甜食的越南人吃甜粽时还要沾上蜜汁或砂糖。
第一问 中国足球的精神在哪里?
第一问 中国足球的精神
从世界杯看民族精神:中国
何亮亮:这场比赛在中国引起的震撼,我相信比起来国家可能更大,因为毕竟中朝是邻国,中国和朝鲜半岛历史的文化渊源是大家很清楚的,而且我们也知道世界杯以观众来说,中国是最大的一份。
上次韩国跟希腊的比赛,就那一场的收视率,据世界足联的统计,最高的数字是在中国,我想其实每一场其实都在中国。亚洲球队的时候,所以这次也不例外,这次因为实现悬念是很足的,大家都想看,巴西跟朝鲜到底怎么打,特别是想巴西大家都熟悉,就是看朝鲜。你是在挨打呢,还是你能够反抗,还是你基本上可以跟巴西来对等的来打,所以这场比赛在中国大陆的收视率也非常高。
正好又是端午节的小黄金周,三天的假期,从这个网络,从中国大陆媒体来看确实是中国人,中国的球迷被震撼了。因为他们还是没有想到朝鲜的球队是如此的强悍,如此的有血性,强悍和血性,这就是我想说的,就是目前中国民族当中普通缺乏的一种性格,中国人勤劳、中国人坚韧不拔,甚至中国人很狡猾、做假。
姜声扬:中国人温文尔雅。
何亮亮:是,但是一个民族需要有血性的,特别是要做一个世界大国,做一个强国,你是要有血性的,当然我从朝鲜和巴西想了很多问题。尤其小国一场足球的胜利对他们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但是主要是小国,甚至是很有趣,你像瑞士赢了这个球,它也是举国狂欢。说起来瑞士在世界是很受人尊敬的一个国家,没有被妖魔化,但是它也需要这么一个进球。
反过来,你像西班牙举国悲哀,好像是,但是你从大国来看并不是这样,美国人根本不在乎嘛。
姜声扬:输了就输了。
何亮亮:对,输就输,而且美国队赢了世界杯的冠军,大概也不会引起全国的狂欢,他们不需要。还有一个大国就是印度,印度人根本不踢足球,不看足球,所以我也不是说,足球一定跟哪一个大国都有关系。中国就太特别了,中国的球迷比美国多得多,中国的球迷也比印度多得多,那你说印度人、美国人不关心足球,他不爱看足球,所以没什么可说。
中国人这么爱看足球,但是中国的球队呢,这又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就是在这次世界杯举行期间,在杭州有一个足球论坛,我觉得这个足球论坛里面提出来的一些问题非常深刻的。因为中国特别从改革开放之后发展足球,一开始定位就错了,定位就是把功利性的足球取代了快乐足球。
足球应该是快乐的,但是这个问题现在也受到了朝鲜和巴西世界杯赛,你说朝鲜的足球是快乐足球嘛,但是你不要说是不快乐的,你不要一个比较贫穷的,一个可能饭不饱的国家,他不能踢快乐足球,朝鲜各级的少年宫有他们自己的少年足球队。他们一些强悍的球员不是凭空产生的,反过来中国丰衣足食,中国的少年不是吃不饱的问题,是小胖子太多的问题,但是我想这不是胖子的问题,不是孩子、不是家长,是整个体制真的是有问题。
这个体制跟官场有关系,中国的足球,中国的整个体育体制,它是官场化的,然后中国举国一致的体制,在一些技巧上的运动上面,中国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看的人最多的项目,足球方面的,中国确是彻底失败的。
当球迷们都从朝鲜和巴西之战被震撼的时候,我看到有一个前国脚黄海东非常不以为然。他说怎么能比,当年中国0:4输给巴西怎么能跟朝鲜巴西2:1相比,怎么不能比呢?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这样想,为什么中国队跟巴西队比是输了4个球,而且很多人都知道当时巴西是不忍心再进你的球,可是你说朝鲜跟巴西打的时候,巴西有想不忍心吗?他恨不得再进一个球,但是他进不了,他也只能进两个球,而朝鲜居然在最后一分钟还能够进一个球。
现在看到这个民族,我说的是血性。我不能说中国人一点血性都没有,但是中国人已经很没有血性了,这个体现在足球运动当中都是如此。现在中国还有多少足球队啊,中国的足球队员是什么状况,挣大钱,生活很腐败,但是他们踢球有什么精神嘛,我觉得这真是给我们一个反省的机会,虽然我也相信这个事情大概不是几年内就可以解决的,甚至有人说千年等一回,中国要拿世界杯的冠军,可能要1000年以后。
我想1000年以后,其实中国办不办世界杯,中国能不能在世界杯取得好成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人要恢复一点血性,因为有血性的民族,它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强国,而不仅仅是在足球方面。
姜声扬:中国足球也许要花1000年,但是我们就目前来看,中国的经济在世界的舞台上成绩还是比较好的。我们稍候再请何先生为我们分析一下,中国经济在全世界世界地方如何展它的触角。各位观众,我们休息片刻,回头继续《时事开讲》。
足球到底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古代足球起源于中国,现代足球起源于英国 。
足球的发源地到底是哪里?英国还是中国?这个问题已经被争论了很久,而官方并没有明确的说法。亚足联为了给自己的五十周年庆典增添点喜庆气氛,决定正式宣布足球的起源地是中国。但这个举措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得到国际足联和欧洲足联的表态和认可。
足球的历史可谓悠长久远。早在古希腊就有一种类似今天的手球的游戏。以后,罗马人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随着罗马人征服欧洲的数百年间,这运动便得以在英伦三岛广为流传。那时已有罗马人为一方,不列颠土居民为一方所进行的比赛。据说那时使用的球是战俘的头颅。以后改用牲畜的膀胱冲气做成球。这种球有一定的弹性,可拍,可踢,时常是许多人一拥而上朝某个目标踢去。当时,比赛的动作粗野,时有参加者受重伤,故被禁止。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足球运动却愈加普遍,英伦各地有各种各样的规则。尽管已成为事实,但几代英国国王仍然禁止踢球,怕年青人不专心致志地练习武功而受到外来异邦的侵略。
到了伊力莎白女王的后期,足球比赛已能登堂入室。节日期间常有壮观的比赛为人们助兴。1602年,在康沃里举办过一次大规模比赛,双方球门相距三四英里,各教区之间相互比赛,席卷了整个地区。
以后的200年间,英伦三岛进行了各种不通形式的比赛,规则也不尽相同。那时还没有人打算把规则统一起来,也没有把各地方的队组织起来。那时的比赛相当粗野、激烈、有的队员故意踢对方的小腿而不是踢球,简直和斗殴毫无二致。
1823年11月21日,发生了一件改变整个世界足球面貌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这天,一群学生在操场上踢球。一个叫威廉.韦步埃利斯的15岁的男孩在比赛进行中抱着球跑,这个简单而平常的动作竟然把足球世界分为两部分:允许用手持球的走的成为橄榄球,允许用脚踢、头顶的成为足球。这以后,一些热心于足球运动的人在伦敦一家旅馆里召开会议,起草足球协会的章程,其中有一条明确规定,即禁止手持球走。而允许手持球走的橄榄球联合会直到1871年才成立。
1863年10月26日,英国足球协会在英伦召开了现代足球史上十分重要的会议。比赛归程草拟出来,但有些条文却离今天的规则相距甚远。比如当时有这样一条:当球从球门柱之间进入或在上面的空间越过,不论高度如何,只要不是被手扔、击、运进去的,都算赢一球。那时球员的位置与阵形也不同于今天:每队一名守门员、一名后卫、一名前位和八名前锋。制定规则不久,阵形有所改变:一名守门员、两名后卫、三名前卫和五名前锋。掷界外球,最初只用一只手,但有些球员能巧妙地把球从四、五十码以外掷入球门,因此规则又作了变动,必须双手掷界外球。最早的球门也不同于今天,1883年球门的横梁还是拉一根绳子。由于绳子细些,一些球从上面过去还是从下面过去,一时很难判断,直到1890年,才设置了球网。至于球场的规模也不同于今天,1890年,球场的面积是200码X100码或100码X50码,还有200码X50码的。现在的场地规定是:最大可允许130码长,最小也需要100码长,宽为100码到50码。那时比赛,是由每队各出一名副裁判和主裁判担任“执法官”。直到1891年,才出现持中立态度的现在意义上的裁判----一名裁判和两名巡边员。早期的球队均是业余球员构成的,而现代足球有了职业球员,以踢球为职业的运动员。
我国古代足球称为“蹴鞠”或“蹋鞠”, “蹴”和“蹋”都是踢的意思,“鞠”是球名。“蹴鞠”一词最早记载在《史记匪涨亓写 》里,汉代刘向《别录》和唐人颜师曾为《汉书 .枚乘传》均有记载。
到了唐宋时期,“蹴鞠”活动已十分盛行 ,成为宫廷之中的高雅活动。1958年7月,国际足联现任主席阿维兰热博士来中国时曾表示:足球起源于中国。
当然,由于封建社会的局限,中国古代的 蹴鞠活动最终没有发展成为以“公平竞争”为原则的现代足球运动。这个质的飞跃是在资本 主义的英国完成的。
足球起源在中国,为啥现在不叫蹴鞠?
1980年4月足球端午节,现任国际足联主席(时任秘书长)布拉特在亚洲足联会员国秘书长学习班上作《国际足球发展史》的报告时明确指出:“足球发源于中国足球端午节,由于战争而传入西方。”1985年7月足球端午节,时任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在北京举行的首届柯达杯16岁以下的世界少年足球锦标赛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也说:“足球起源于中国。”
早在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就有一种被称为“蹴鞠”或“蹋鞠”的游戏开始在民间、军队中流传,当时它还属于娱乐方式和练兵的工具。
到了汉朝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蹴鞠”这种游戏发展成熟,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体制,例如:专门的场地、规则和裁判以及专门论述“蹴鞠”的书籍。“蹴鞠”曾经被当作军事项目,作为训练土兵的手段之一。
唐代是足球端午节我国“蹴鞠”最盛行的时期,“蹴鞠”作为文化交流工具传到日本。当时在场地、器材方面有两大创造,有了“充气的球”和“球门”的设立,游戏方法多种多样,如:双球门的“蹴鞠”,单球门的“蹴鞠”,无球门的“蹴鞠”。
宋朝沿用了唐代的单球门“蹴鞠”,抛弃了双球门“蹴鞠”,从而降低蹴鞠游戏的对抗性。当时有了《蹴鞠谱》和《蹴鞠图谱》等足球理论书籍。从书中描述可知,那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蹴鞠”具有健身、娱乐和教育的作用。宋代民间的球会称为“齐云社”,一直沿袭到元朝和明朝。
清朝的统治者喜爱冰上运动,逐渐将“蹴鞠”活动改为冰上游戏,到了清朝末年,“蹴鞠”游戏逐渐衰落乃至失传。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用脚支配球的游戏,均属于足球游戏的范畴。古希腊人和罗马人在中世纪以前玩一种“哈巴斯托姆”的足球游戏,双方的目的就是把球带过对方的底线。中世纪的欧洲,在骑士体育中流行一种叫“苏里”的足球游戏。到了1066年,“哈巴斯托姆”这种足球游戏传入英国,开始盛行并最终在英国站住了脚,1490年正式被定名为足球。
二、现代足球运动
现代足球运动起源于英国,最先在英伦四岛流行,然后向世界各地传播。
1857年,英国成立了第一个足球俱乐部——谢菲尔德足球俱乐部。1863年10月26日,英格兰11个足球俱乐部的代表在伦敦举行会议,成立了第一个足球运动组织——英格兰足球协会。它的成立标志着世界足球运动进入了新阶段,人们把这一天称为现代足球的诞生日。会上修改并制定了统一的足球竞赛规则。尽管规则只有14条,但它是现代足球比赛规则的基础,推动了现代足球运动的发展。
1863年,英国人将足球传入非洲,1870年足球进入大洋洲的澳大利亚。1872年,英格兰足球协会开始举办优胜者杯赛,现代足球运动开始在英国广泛流行。1885年,英格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职业足球俱乐部。在其影响下,奥地利、西班牙、意大利、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等国也纷纷效仿。1888年,世界上第一个足球联赛在苏格兰举行。1893年,南美洲首次开展足球联赛。1894年,足球进入巴西。由于各球队相互间比赛、交流不断增加,迫切需要有一个国际性的足球机构来协调并组织活动。在这种形势下,由法国、瑞士、瑞典、比利时、西班牙、丹麦、荷兰等国家发起,于1904年5月21日在巴黎成立了“国际足球联合会”,简称国际足联(FIFA)。它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一个单项体育组织。从此世界各国足球协会不断成立,会员国由原来的7个发展到2002年的204个。
1896年,首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有了足球比赛项目。当时只有英、法两国派队参加。到了1908年奥运会时,参赛球队增至8支队伍,但都是欧洲国家的球队;直到1924年,南美洲国家才开始参加奥运会足球比赛。当时奥委会规定参赛队员必须是业余选手。
1928年,国际足联决定从 1930年起每四年举行一届世界足球锦标赛(即世界杯赛),并如期在乌拉圭举办了第1届世界足球锦标赛。因第二次世界大战,锦标赛中断了12年,直到1950年才恢复并举行第4届比赛。
1925年6月13日,国际足联修改了“越位”规则。把原来规定的无球进攻队员与对方端线之间少于3人对方队员为越位,改为少于两人对方队员为越位。规则的改变对足球技、战术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1930年,英国人埃尔贝·契甫曼根据这一精神,创造了“WM”阵型。这个阵型攻守平衡,分工明确,在世界足坛流行了20多年。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匈牙利人的“四前锋”踢法才取代了“WM”阵型,被认为是足球运动的第一次变革。1958年,巴西人创造了“四二四”阵型,被称为足球运动的第二次改革。1974年,荷兰人采取了全攻全守整体型打法,堪称足球运动的第三次变革。
目前,国际足坛公认的三种不同风格的流派为:欧洲派、南美派、欧洲拉丁派。虽然各流派间的差别越来越不明显,但它们仍各自保留着自己的鲜明特点。
传统运动有哪些
一提“传统体育”,一般人自然会联想到“武术”,可能顶多再加上射箭、摔跤、气功、静坐、八段锦、易筋经等一些养生导引之类的体育活动(包括医疗保健性的体育)。其实,这种理解似乎不够全面和科学。它应被理解为:在中国大地上各民族自古流传下来的体育活动(包括本民族自己创造的,吸收其他民族及外国的有关内容而逐渐演化下来的体育),也就是古代体育史所包括和流传下来的全部内容。
传统体育如何分类,目前也其说法不一,较突出的有两种分类方法:
(1)二分法:
分为静态体育(如气功、静坐、漱咽、服食、卫生习惯,还包括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棋类等等)和动态体育(其中大部分是以剧烈身体活动为特点的项目)。
(2)三分法:
①军事性的体育项目。包括武艺(武术)、射箭、摔跤、蹴鞠、击鞠、牵钩……等全部从军事技能中衍生出来或与军事技能有关的项目;
②健身养生的体育活动。包括消肿舞、导引术、气功、养生术、五禽戏、小劳术、太极拳、服食、卫生习惯等一类项目;
③娱乐游戏性的体育。舞蹈、百戏、棋类、龙舟、秋千等各种民间游戏和少数民族的体育活动。不但有健身,还有娱乐的作用。
当然也有区分不清界限和两种性能兼而有之的。后一种分类法似乎更细微些,也更符合实际情况些。
无论何种分法,都表明传统体育在我国的体育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传统体育中的许多项目,如武术、气功、拳术、摔跤等健身活动至今还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说明传统体育对人类体育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
春秋早期已经有哪些节日了?
1.足球起源于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的齐国,那时不叫足球,而叫蹴鞠,唐宋时最为兴盛.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相争,百家争鸣。"士、客" 阶层於这个时候兴起,当时的诸侯君王不少都深信方士、术士之言,追求长生不老之术。这些"士"当中有不少是身怀奇技的能人,或是幻术高手。已夫的墨子枕中记说这些方士能够把人随处隐藏,也能含笑间由男变女,还可以让人"飞行上下"。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从西域传来魔术的记载 : "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入水火,贯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虚不坠,触实不?。千变万化,不可穷极。既已变物之形,又且易人之虑。穆王敬之若神,事之若君"【列子?周穆王篇】 . 3..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4.歌舞表演。
希望采纳